Kubernetes 会走 Openstack 的老路吗?

「Kubernetes 发家史」系列之三“Kubernetes 会走 Openstack 的老路吗?”,让我们用一个故事看这个批判性的命题。

前两期的的「Kubernetes 发家史」系列之“Kubernetes 是 google 的礼物吗?”“Kubernetes 的阿喀琉斯之踵” 分别从 50 年后的假象未来和当下的真实现在多方面展现了 Kubernetes 重要价值和多方意义。今天的故事来自更遥远的未来,站在回顾历史的角度,看看 Kubernetes 会走 openstack 的老路吗?

0803

01

 

周四,Link 早早醒来,乘飞机去贵州。

Link 大部分时候在云南,偶尔也去国外旅行。因为周四是工作日,才会去贵州一趟。

贵州没什么人,的确相比南方,这儿气温的确有点偏低。

2017 年,也就是 100 年前,公司数据中心选址的原因就是便宜、低温、远离人类。

不过 Link 也不是那种社交达人,更多的时候喜欢独处,以及和雨林里的各种小动物散步。

所以,数据中心工程师还是挺适合他的,毕竟这种职能类的岗位在第五次信息革命后已经消失殆尽了。

随之而来的是,更多的心灵陪伴师(注 1)、约会专家、社会学家、艺术家、时尚专家。

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相比上上世纪,人一周要工作 5 天才能过上不错的生活。

现在呢,只需要一周只需一天的工作就能过得不错。

人们有更多的日子去社交,去欣赏艺术,去追潮流。

 

02

 

来到公司的时候,只有几个机器人来回走动,无所事事的样子,生硬地说声 “Hello,Link”,然后继续来回走动。

他在18楼的办公室有个落地窗,他偶尔看看窗外,一尘不染的马路,流动不息的人工河,以及远处的高山,一成不变。

把 Box(注 2)放入在工作台,(Box 看起来像一块矩形的玻璃块,大概 5 寸左右),唤醒工作台 ,是 一个 40 寸左右的可触屏。

控制台包含多个看板:物理拓扑图,资源管理图,应用管理图等。

每张图可以均可缩放。

每放大一层,系统的细节就多展现一分,而缩小的时候,部分细节会被隐藏。

大部分时候,Link 纵览全局 ,只有出问题的时候,则会关心细节。

这种自顶向下的模式似乎天经地义。

然而 Link 读过历史,知道这个自顶向下的模式是到上世纪才开始流行的。

2050 年的时候,是知识爆炸的时代,然而在 2000 年时,信息爆炸的特征已经显露出来。

从信息产生知识有一个时延,而恰好是 2050 年宣布着 知识爆炸的时代来临。

知识爆炸的后果是,没有人能把一个学科从头学到尾了。正如老子说的,“生有涯,而知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

于是,自顶向下的学习模式开始盛行,每个人都会先对一个学科表现出兴趣,掌握必备的知识元,

然后再由机辅(注 3)带领下,学习细节问题。机辅就是人知识的外部存储。

人只要习得该学科的思维模式,再借助外部知识储备,便能推演出一整个知识树。

 

03

 

Link 自小对乐高沉迷,从中发现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的乐趣。

于是对系统复杂性产生了免疫,反而有了一叶知秋的本领。

而数据中心,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。

如果设计出现问题,则随时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。

数据中心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,是无数企业的运维工程师血汗史。

最终运维工程师们解放了自己的双手,再解放自己的大脑,最后他们消失了。

当然,现在记得这段运维史的人已经很少了。

机辅不会教这类东西,开发者更不会谈这些。

Link 是从珍稀图书馆(注 4)知道这些的,像 OpenStack, Kubernetes 这种老古董名词,也只有他了解。

现在的数据中心,有点像他小时候用 乐高搭建的 航母。

每次一个新的 应用运行的时候,就像一架飞机从甲板起飞,而 M 世界(注 5)就是由无数的航母组成的。

每次有新的实习生入职时,Link 都会对他说,“欢迎成为一名船员!”

 

04

 

下午两点,Link 对 新来的实习生 W  进行培训。

Link 先讲解数据中心的构造,“现在我们在甲板上。”Link用手描绘了一个类似航母的模型,

然后开始将航母一层层拆解,这种把自己的东西搭建好之后,再一层层拆解,让 Link 有一种把美撕碎给人看的错觉,又像切牛排似的,看起来复杂的东西,居然有一种毫不费力的感觉。

“最后,来看看我们的引擎。” 航母引擎是一艘航母的关键,也是一个数据中心的核心。

这个引擎是硬件与软件的交互层,如同把热能转换为动能的发动机一样。

“这个引擎的发展史,是硬件厂商与数据中心引擎的博弈史。”Link 显得有点激动。

“很久之前,有个叫 OpenStack 开源货,虽然它不是很成功,但还是在开源历史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它的失败,无疑和本身的分裂有关。每个硬件厂商都宣称自己支持了 OpenStack,用来推销给那些对数据中心有需要的大企业。

然而,一个庞大无比的东西,良莠不齐,光运维一个 OpenStack 就要花费很多人力。

从历史数据看到, 销售 OpenStack 的 厂商很难赚到钱,赚到的钱也是辛苦钱。

那些赚钱的反而是那些搞培训的。

“话说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OpenStack 四分无裂的境地,对硬件厂商和企业来说都是头疼的事。

Kubernetes 的横空出世是个转机。

Kubernetes 真正流行开来是 2018年。

当时,有很多人担心 Kubernetes 会像 OpenStack 一样。

于是有先见之明的人开始提议建立一个 标准。

这个提议得到 CNCF 基金会的批准。

于是 Kubernetes 组织 针对各硬件厂商制定了标准 K1.0 。

当然制定的标准好不好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了。”

“虽然 Kubernetes 后来也有分裂,不过因为有一个业界标准。

分裂的东西都是模块化,可插拔的。

整个生态还是朝稳定方向发展的。

而现在我们用的引擎 Lambda 的前身就是  Kubernetes 。

全集完

注释    

1.心灵陪伴师解答人的疑惑的咨询师

2.Box:智能设备,内置CPU GPU 等元件, 可嵌入到任何设备使用

3.机辅: Robot 的别称

4.珍稀图书馆:文物馆,保存了大量历史书籍

5.M 世界: Matrix,一个由互联网构成的世界

 

作者简介

user-avatar

Taoge

DaoCloud 软件工程师

一名程序员,一个集自私自利,愚蠢,胆小,呆萌 等反义词于一身的人。他的梦想是放浪形骸于海洋之上,肆意遨游于天地之间。他是这么形容自己的:

插科打诨于前端,后端,产品工程师之间。

在现实中分层抽象,在Bug的坟头上蹦迪。

常于 Github 海岸边拾捡贝壳,沾沾自喜。

用Python可倚天屠龙,用Shell则庖丁解牛。

常修程序员之道,常读Man文档。

DaoCloud 公司简介:「DaoCloud 道客」云原生领域的创新领导者,成立于 2014 年底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,致力于打造开放的云原生操作系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。产品能力覆盖云原生应用的开发、交付、运维全生命周期,并提供公有云、私有云和混合云等多种交付方式。成立迄今,公司已在金融科技、先进制造、智能汽车、零售网点、城市大脑等多个领域深耕,标杆客户包括交通银行、浦发银行、上汽集团、东风汽车、海尔集团、屈臣氏、金拱门(麦当劳)等。目前,公司已完成了 D 轮超亿元融资,被誉为科技领域准独角兽企业。公司在北京、武汉、深圳、成都设立多家分公司及合资公司,总员工人数超过 400 人,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、上海市“科技小巨人”企业和上海市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并入选了科创板培育企业名单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DaoCloud道客博客 » Kubernetes 会走 Openstack 的老路吗?

申请试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