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 月 25 日,这场宣称开年最有看点的 “Docker Meetup” 在上海惠生中心举办。此次活动由 DaoCloud 携手三位 maintainers,联合打造主题为 “New version, New vision” 的线下 Meetup, 论道 Docker Native 。
在 Docker 开源社区混迹几个月的我,还从未参加过一次线下活动。借着公司的机会,来见识见识大牛们是如何玩转 Docker 的。
下午 1:30 ,到会场一看,上百人的会议厅,坐无缺席。台上站着 Docker 全球 maintainer 孙宏亮,正为大家讲解 Docker 编排以及 Swarm Mode 的机理。一席话下来,教科书般地介绍了时下最为火热的容器编排系统之一。紧接着就 Rolling Update 在 Swarm 中的实现问题,进行了一次简单而生动的 Demo。
▲ 活动现场
Q&A 环节
Q:如何面对 swarm 版本的更新? 如何定位 swarm mode 的版本?
孙宏亮:Follow 版本需谨慎,不建议使用 docker 1.13,因为对生产环境而言稳定性最重要。部署 Swarm mode 时,有必要保持一个干净的环境,不要混杂 docker 的其他版本,以免产生版本冲突。
Q:如何面对 docker 1.12 中 swarm mode 出现的问题?怎么解决?
孙宏亮:通常情况下,我在贡献代码和测试代码的时候,都会基于 docker 最新的版本(docker 1.13)。所以,如果老版本的 swarm mode 出现问题,请利用好社区资源,提交相应的 issue,让全球众多的工程师帮助你定位问题,解决问题。如果有必要的话,DaoCloud 还可以帮助大家定制 docker。
Q:如何看待 swarm 和 k8s 之间的竞争?
孙宏亮:从社区的角度来看,两种编排系统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,各有优势和立足点。作为用户而言,如何利用好它们来更好的服务开发和运维,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。就这一点,kubernetes 更倾向于运维,而 docker 编排不只是为运维而生,更是为开发而作。
▲ 嘉宾孙宏亮
第二位演讲嘉宾是来自 OCI runtime-tools 的 matainter 马士淼,他分享了容器技术的前世今生,结合现有的容器解决方案,马士淼老师介绍了容器标准化的重要意义,以及 OCI 组织成立的原由。他指出容器厂商需要朝同一个方向发展容器技术,这样对用户来说,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权,也能够去发掘什么样的容器技术是适合自身业务的。
▲ 嘉宾马士淼
短暂的茶歇之后,来自 99Cloud 的工程师朱冰兵,为大家现场 demo 如何利用 kolla 快速部署一个 OpenStack 集群。究竟有多快呢?仅仅只花了 11 分钟。
▲ 嘉宾朱冰兵
最后由讯联数据的高级工程师马艳云,分享她基于 Go 开发的 MongoDB 实时同步工具 Majisync,可以实现 MongoDB 到 MongoDB 或其他多种数据库之间的实时同步。
▲ 嘉宾马艳云
会议转眼到了尾声,演讲嘉宾和观众依旧打得火热,讨论得乐此不疲,久久不愿离去。这也许就是线下 face-to-face 的魅力所在,交流的双方甚至不熟知对方的姓名、公司或是头衔,可以单单就技术问题畅所欲言、直抒胸臆,这种 Free & Open 的交流形式,让连同我在内的听众都将受益匪浅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DaoCloud道客博客 » 参加 Docker Meetup 是一种什么体验?